新学期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拉开了新学期思政课堂的帷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学第一课聚焦非遗文化——秦腔,传承文化、开启新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开学第一课则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年)》展开深入解读,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鲜活的课程体验。
课堂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老师们通过生动讲解和珍贵影像资料展示,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介绍了非遗文化——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当地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们思考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纷纷表达了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浓厚兴趣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一位同学课后表示:“以前我对秦腔了解不多,通过这节课,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着眼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细化部署了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课堂上,老师们结合农村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自身专业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光发热。
据悉,以“农”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传统,它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引导学生敢作敢为、担当勇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将传统文化、时政热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理论学习的热情,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为新学期的思政课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